上個月我在「太和工房」新買了水壺和保溫瓶...其中DD的水壺才用一個月,提把在正常使用下就斷了,讓我好奇的想上網找找相關資訊…
沒想到這樣貴鬆鬆的「太和工房」水壺這麼脆弱...而且,我還發現這一個899元的TR55水壺竟然不如銷售人員所說的無毒健康…
我在網路上發現一個驚人的新聞~2011年花蓮衛生局就化驗發現「太和工房」TR55水壺在攝氏八十度會溶出DEHP、DBP兩種塑化劑,雖然溶出量未超過國家標準,但仍涉及廣告不實…雖然「太和工房」承認其事實,表示往後將不再使用『不含』或『沒有』等詞用於說明與包裝,但仍無法改善溶出塑化劑之事實…
天啊~我竟然沒注意到這個新聞…唉~~~~
不過~既然買了…就小心使用,配合下列方法降低風險吧~
1.第一次使用前,用小蘇打粉加溫水清洗。因為雙酚A會在第一次使用與長期使用時釋出較多。
2.如果有任何摔傷,刮傷或破損,立即暫停使用。
3.不用洗碗機清洗,也不要用力刷洗表面。
4.不讓水壺在陽光下直射。
當然~水溫也盡量在80度以下,減少水壺瓶身釋放出有害物質囉~
我發現盛裝食物~最安全的容器還是玻璃容器(耐溫耐酸鹼,但是易破碎)
其次是不銹鋼容器(雖不會破,但不可刮損以免釋出重金屬~雖耐酸鹼,但仍要注意不能過酸或過鹼,還有~不銹鋼容器重量通常較重也較貴)
最不安全的容器就是塑膠容器了~但是塑膠容器不易破,較輕,便宜又方便
因此~這個時代,塑膠用品無所不在...
我們一定要學會正確使用塑膠用品,才能減少塑化劑的毒害
所以,我又上網再研究一下生活中塑膠的分類,重新整理簡述筆記如下:
一號:PET(聚乙烯對苯二甲酸脂)
常見容器:保特瓶、碳酸飲料瓶子、糖果罐子等瓶身無接縫,圓瓶下有一點,硬度和透明度都佳。
特性:耐熱70℃,耐熱度不高(40度以上會出現影響染色體物質),因此夏天放置車內超過1小時之礦泉水也不建議飲用~~
保特瓶的材質本身沒有危險,但因為 PET 的結構並不緊密,在縫隙中可能會藏有之前殘留的糖分和細菌,因此不建議重複盛裝食物或飲品。
二號:HDPE(高密度聚乙烯)
常見容器:一般裝食物的耐熱袋多屬這一類。透明度比保特瓶低,但是它韌度很高,很耐用!所以經常出現在須要堅固耐用的方面,像是花盆、食用油桶子、注射筒、整理箱等。
特性:耐熱至120℃,耐酸鹼,耐撞擊,但透明度較低。是相對穩定的材質,實驗證實HDPE無口服毒性。一般而言,燃燒後,亦不會導致嚴重的空氣污染~
但因為HDPE易溶於油脂,不建議用於盛裝食油或高油脂的食物,以免溶出有害的塑化劑。
三號:PVC(聚氯乙烯)
常見容器:多用於非食品方面,如水管、雨衣、塑膠杯、電線、建材塑膠、塑膠地磚等,都隨處可見PVC的影子!圓瓶底部是一直線。
特性:耐熱至70℃,不可微波,不耐高溫,因為PVC可能含有環境荷爾蒙DEHP。
燃燒時也會釋出世紀之毒戴奧辛,環保署已宣布逐步禁用。
四號:LDPE(低密度聚乙烯)
常見容器:薄塑膠袋、手扒雞手套、裝衣服或物品的透明塑膠袋
特性:耐熱至80℃,低耐熱,比較不堅固,所以大多用在一些短期使用但又需要有點彈性的塑膠製品,
像PE保鮮膜就是~可微波,但建議只包裹住容器外部不要跟食物有接觸(保鮮膜種類很多,大多都不建議接觸食物)。
五號:PP(聚丙烯)
常見容器:微波容器、塑膠水壺、豆漿瓶、針筒、垃圾桶、水桶等。
鄉下一般「辦桌」用的紅色塑膠碗及盛裝微波食品的塑膠容器,也是PP材質。
特性:耐熱至135℃,是相對穩定的材質,耐溫耐酸鹼~是較安全的容器。
PP一般無口服毒性。純PP在燃燒後,也不太會導致空氣污染。
六號:PS(聚苯乙烯)
常見容器:玩具、文具、塑膠水杯、養樂多瓶(非發泡)、保麗龍(發泡)
特性:耐熱至90℃,輕折、擠壓會出現白色的痕跡,例如養樂多的瓶子就
是它做的。不耐酸鹼,如盛裝柳橙汁等酸鹼物質易溶出有害物質,長期食用容易致癌。
七號:其他塑膠類
常見容器:水壺、嬰兒奶瓶及美耐皿器具等
(1)常見材質為聚碳酸脂(PC),耐熱至135℃,PC因為透明、耐摔,被大量使用,但是日本環境廳研究發現曾,PC放入95℃熱水在室溫中放一晚,會釋出對人體有害的環境荷爾蒙雙酚A(bisphenol A)
(2)另~「太和工房」標榜其瓶身是PA(聚醯胺)材質,瓶身耐摩~瓶身不會產生環境荷爾蒙雙酚A有毒物質的危險,耐熱度與PES相等。但花蓮衛生局化驗瓶身是一級PP材質,仍會釋出微量DEHP、DBP兩種塑化劑
衛生局提供讓民眾對7種塑膠材質號碼易記、易分辨6句口訣,分別是
「1 2不重複、3不微波、4低耐熱、5較安全、6遠離熱酸鹼、7類多應慎選」,作為民眾挑選塑膠容器的參考。
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有製作一個專業清楚的PPT給大家參考
留言列表